不过令孙承宗最感到烦恼的,是当下的军备器械问题。

    当下新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大多装备的,都是腰刀、长枪等。

    这批刀枪一部分来自于所裁撤的三大营,一部分来自于五城兵马司的兵备库。

    质量残次不齐,还有些都已经生锈了,杀猪都费劲,更不要说去与身披数层重甲、武装到牙齿的清军搏杀了。

    至于甲胄,数量少不说,质量更是差的不得了。

    只有无袖棉甲三千余副,罩甲二百余副,布面甲四百余副,铁扎甲一百余副,锁子甲三百余副。

    其中布面甲、铁扎甲、锁子甲、罩甲都属于铁甲,只不过是甲叶内含或者外包的区别。

    而棉甲虽然轻便,注重保暖与防护火器,但由于是用棉花加布料反复捶打而成,并不包含甲叶,面对清军的尖刀利刃防御效果并不理想,更多的是心理安慰。

    而其余各类铁甲,也大多甲叶生锈,制造上也偷工减料,与清军那种外镶铆钉、内嵌甲叶的棉甲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。

    再就是火器,更是粗制滥造,大多射几铳便铳管发烫,容易炸膛。

    其实明军火器的质量在大明初期与中期还是非常高的,不然太祖朱元璋也不会凭借江淮步军战胜大元骑兵,成祖朱棣也不会凭借三大营五次亲征漠北。

    成化年间,明军还对火器进行了改良,极大提高了火铳的射程与精度。嘉靖年间,戚少保还将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,创造出鸳鸯阵。

    但到了天启、崇祯年间,明军火器虽然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,但总体质量却在持续下降。

    造成此等状况的原因,便是朝廷没钱和官员贪腐。

    朝廷没钱,再加上官员贪腐,克扣打造火器的铁料与工匠的俸银,最终就导致粗制滥造与容易炸膛成为明军火器的常态。

    反倒是清军,在接收了孔有德“恭顺王”孔有德、“怀顺王”耿仲明、“智顺王”尚可喜的火器部队后,组建乌真哈超营,竟在明军最为擅长的火器方面超过了大明。

    三万新军目前所使用的火器,大多是裁撤三大营所得。

    火铳以三眼铳、五眼铳、碗口铳居多,也有些鸟铳、噜密铳等,不过同样制造低劣,射程与威力也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至于火炮,则都是些虎蹲炮、弗朗机炮等,还有一些一窝蜂、九头鸟等大型火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