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露在吐蕃的铁骑下,那里的土地根本无法耕种。

    为此,一些百姓主动参与搬运粮草的行动中,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

    妇女老人,在家中祈祷唐军能获得大胜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出发的前一天清晨,李瑄召集所有军使、副使、中低级将领,进行议事。

    在这次军事会议上,李瑄抄袭一首《塞下曲七绝》来激励士气。

    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

    莫遣只轮归海窟,仍留一箭射天山。

    李瑄从不会摘抄“久戍思归”带着幽怨的伤感诗歌,更不会弄出“厌战求和”更为消极的篇章。

    此诗表达将士为国应该像马援一样马革裹尸而还,不需要像班超一样,活着回玉门关。

    不仅要全歼敌人,还要驻守边疆,让敌人不敢来侵犯。

    虽然将领们没什么文化,但从诗中的几个典故,听得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连高适、岑参这样的边塞诗高手,都觉得李瑄的诗歌激昂,可以鼓舞士气。

    “吐蕃屡犯我疆土,今时已不可忍让。奉圣人之命,讨伐吐蕃,收复九曲。纵天寒地冻,亦不可退缩……”

    一首诗后,李瑄开始向将领们宣读出征的事宜。

    并将李隆基的《讨吐蕃制》告诉诸将领。

    “吐蕃小丑,频年犯塞,坏我城镇,虏我边人”李隆基用几乎大骂的言语,称呼吐蕃,可见对妹夫尺带珠丹的恨意。

    在诏书最后,李隆基大笔一挥,许下了重赏:“其河西、陇右、安西、剑南等军,节度将士以下,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,封异姓王;斩获大将军者,授大将军;获次以下者,节级授将军中郎将。不限白身官资,一例酬赏;速令布告,咸使闻知!”

    此诏书一出,李隆基必然会信守承诺,哪怕是在军中“戴罪立功”的囚犯,只要能斩杀尺带珠丹,也可以被封为“郡王”。

    但这样的可能性太小,尺带珠丹毕竟也是在位数十年的一代雄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