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章 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,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
朱允熥猛地一拍桌案,“砰”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。他大声下令道:“传朕旨意,着郑和在倭国及其周边来一场犁庭扫穴!朕意已决,宁杀错,不放过!”“但凡有犯事者,一律格杀勿论!不仅是倭国境内的乱党,就连倭国周边的残余倭寇与海盗,也一个都不许放过!”“分兵行动,分别从南北两个海域同时展开扫荡。”“南路军要以雷霆之势,将倭国以南直至南洋群岛的倭寇与海盗势力连根拔除。”“北路军则向北进发,占领倭国以北以及西北地区的西伯利亚。”“让那些妄图侵扰我大明的宵小之辈,知道我大明的天威不可侵犯!”朱允熥深知,此次行动不仅是为了剿灭倭寇,更是为了彰显大明的国威,拓展大明的疆土,确保沿海地区乃至更广阔海域的长久安宁。随后,朱允熥转头看向一旁的赵谦,神情严肃地说道:“赵谦,你即刻去将此次行动中伤亡人员的处理情况详细公布出去。”“要让大明所有百姓都知道,朕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为大明流血牺牲的将士。”“他们是大明的英雄,朕要让他们的功绩为天下人所铭记,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应有的抚恤与敬重。”赵谦赶忙躬身领命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圣明,臣定当全力办妥此事。”言罢,他转身快步离开御书房,去执行朱允熥交付的重任。赵谦领命后,立刻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。一方面,赵谦选派了数名精明强干且熟悉海路的信使,携带陛下旨意,乘坐快船,远渡重洋。务必将朱允熥要求加大清剿倭寇力度、加强沿海防御的指令,准确无误地传达给郑和、李景隆和王景弘等人。另一方面,赵谦安排人手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。同时通过驿站快马加鞭,将优待伤亡将士的政策传达到全国各个州县。一时间,大明各地都知晓了朝廷对这些保家卫国英雄们的关怀。对于牺牲的将士,朝廷制定了极为优厚的政策。首先,由礼部牵头,为每一位牺牲将士举办隆重的葬礼。葬礼规格极高,以彰显他们为大明捐躯的荣耀。在葬礼上,宣读祭文,追述他们的英勇事迹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铭记他们的功绩。同时,追封爵位,根据将士生前的战功和职位,追封相应的爵位。这不仅是一种荣誉,更意味着家族从此享有诸多特权,如免除部分赋税、徭役,子孙可优先进入官学读书等。此外,朝廷还会赐予丰厚的抚恤金,足够其家人衣食无忧地生活。并且,在当地为牺牲将士建立祠堂,供后人瞻仰祭拜,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世代传承。对于受伤的将士,朝廷也有着周全的安排。那些伤势较轻,不影响基本行动和教学能力的将士,被返聘回军营担任教官。他们凭借着亲身经历的实战经验,能给予新兵们最实用的指导。在训练场上,他们言传身教,从武器的使用技巧,到战场上的应变策略,无不倾囊相授。比如,在火枪射击训练中,受伤将士会亲自示范如何在不同地形、不同气候条件下精准瞄准。在战术演练时,他们会讲述在与倭寇交锋中,怎样利用地形优势设伏、突袭。他们的教导让新兵们少走许多弯路,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战士。同时,朱允熥还下令筹备成立一所军校。这所军校选址在金陵城郊,占地广阔,建筑宏伟。军校聘请受伤将士们担任实战经验课程的讲师。他们会在课堂上,生动地讲述与倭寇作战的真实场景,分析战斗中的得失,让学员们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。除了受伤将士,朱允熥还征召了军中多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担任老师。这些将领不仅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,还精通兵法谋略。他们会教授学员们排兵布阵、后勤补给、战略规划等军事理论知识。在军校的演练场上,将领们亲自指挥学员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,模拟各种实战场景,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提升军事素养。通过这种方式,为大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,进一步增强大明的军事力量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。当百姓们得知朝廷这一系列抚恤伤亡将士与强军的举措后,整个大明瞬间沸腾起来。在金陵城的街头巷尾,人们纷纷围聚在告示前,仔细阅读着上面的内容。老人们捋着胡须,不住地点头称赞:“陛下圣明啊!如此厚待这些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,大明何愁不兴!”年轻的后生们更是热血沸腾,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。一位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,握紧拳头说道:“朝廷如此看重将士,对牺牲和受伤的英雄们照顾得这般周全,我们怎能不响应号召,为大明效力!”在江南的水乡小镇,消息传来,茶馆里的人们也在热烈讨论着。一位渔夫放下手中的茶杯,感慨道:“以前就听闻将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,如今看到朝廷对他们的抚恤,心里真是暖乎乎的。”“要是我再年轻几岁,定要去投军!”一旁的年轻渔夫立刻接话:“爹,我去!有这样的好政策,我去当兵,您和娘也不用担心我以后的日子。”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,整个茶馆里洋溢着对朝廷的赞誉和对投军的热情。在北方的城镇,百姓们同样深受触动。集市上,一位铁匠拍着胸脯说:“咱虽不能上战场杀敌,但咱能把兵器打得更锋利,给投军的后生们多一份保障。”而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,更是成群结队地前往征兵处。征兵处前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。一位负责征兵的官员忙得不可开交,但脸上却洋溢着欣慰的笑容。他大声喊道:“大家排好队,一个一个来登记!”只见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,眼中满是坚定和期待,纷纷表示要像那些英勇的将士一样,为大明的安宁和荣耀而战。这股投军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,各地的征兵处都被踊跃报名的年轻人挤得水泄不通。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有着不同的身份,但此刻都怀揣着同样的报国之心。这一系列举措,不仅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对将士的关怀。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,为大明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。在朝堂之外。夏元吉、黄观和解缙三人听闻了朱允熥关于抚恤伤亡将士、筹备军校,以及大力清剿倭寇等一系列举措后,不禁齐聚一处,纷纷对陛下的圣明之举赞不绝口。夏元吉眼中满是钦佩之色,率先开口道:“陛下此乃一举多得之良策!”“对伤亡将士的优厚抚恤,既抚慰了将士及其家属之心,又彰显了朝廷的仁德与关怀,此乃收拢民心之举。”“而筹备军校,更是为我大明长远的军事发展奠定根基,实乃高瞻远瞩。”黄观点点头,接过话茬说道:“不错,陛下此举,让天下百姓看到朝廷对保家卫国之士的敬重。”“如此一来,民心所向,投军热潮高涨,大明兵力得以充实,国防更为稳固。”“再者,对倭寇的持续清剿,更是顺应民意,保我沿海百姓安宁,陛下实乃心系天下苍生。”解缙,这位才高八斗的翰林学士,更是激动地说道:“陛下之策,不仅在军事与民生上思虑周全。”“从文化层面而言,为牺牲将士立祠,让其事迹世代传颂,此乃弘扬忠义精神,激励后人。”“如此,我大明之精神脊梁得以挺立,国威必将远扬。”“陛下圣明,实乃大明之幸,百姓之福!”三人相视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对陛下的由衷赞誉。他们深知,朱允熥这一系列举措,从军心、民心到国家的长远发展,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。……金陵城外,那座被特别行动大队严密封锁的小村庄。尽管与外界相对隔绝,但关于大明发生的种种大事,却总能及时传至此处。宋忠如往常一样,将近期收集到的消息整理妥当,恭敬地呈递给朱元璋。接过宋忠递来的文书,朱元璋立刻被上面的内容吸引。当看到倭国人妄图反抗,勾结海外残余势力,给大明军队造成伤亡时,朱元璋气得一拍桌子,怒声骂道:“这些倭国人,真是不知死活!”“竟敢在我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,当我大明无人乎!”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,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、征战四方的岁月。然而,当朱元璋继续往下看,看到朱允熥针对此事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时,脸上的怒色渐渐缓和,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赞许。他微微点头,自言自语道:“允熥这孩子,倒是有些手段。”“对伤亡将士的抚恤,做得很是周全,如此一来,军心可稳,民心也能收拢。”可当看到朱允熥下令筹备成立军校这一项时,朱元璋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,陷入了久久的沉默。他深知,一所军校的建立,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意味着什么。这不仅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的军事人才,提升大明军队的整体素质,更能从长远上影响大明的军事格局。朱元璋想起自己当年南征北战,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勇猛的将士,打下了大明的江山。但他也明白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战争形势不断变化,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迫在眉睫。朱允熥此举,无疑是抓住了关键。许久,朱元璋缓缓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,轻声说道:“允熥啊,看来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治国方略,希望你能将大明治理得越来越好……”说罢,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手中的文书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。一切都看完后,朱元璋陷入沉思,脑海中关于军校筹备的想法如潮水般涌现。他深知军校对于大明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意义,思索片刻后,觉得有诸多要点需与朱允熥提及。首先,朱元璋认为军校选址极为重要。他觉得应选在地势开阔、交通便利之处,既方便学员们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,又利于物资运输与人员调配。像金陵城郊虽已被选定,但周边地形需再详细勘察。要确保有足够空间用于建设训练场、营房等设施,且能有效防御外敌突袭,保障军校安全。师资方面,朱元璋觉得仅靠受伤将士和军中将领还不够。除了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,还应广纳精通兵法韬略的文人学士。这些文人虽未亲身征战,但对古今战例研究透彻,能从理论高度为学员们剖析战争规律。可邀请那些对《孙子兵法》《吴子兵法》等兵书有深入见解的学者。让他们来为学员们讲解战略谋划、军事哲学等知识,让学员们既有实战经验,又有深厚理论基础。课程设置上,朱元璋认为要丰富且实用。除了常规的使用等军事技能训练,还应着重培养学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。可以设置沙盘推演课程,模拟各种复杂的战争场景。让学员们在沙盘上排兵布阵,锻炼他们的临机应变和指挥决策能力。同时,增设情报收集与分析课程也至关重要。教导学员如何获取准确情报,并从繁杂信息中分析出敌方战略意图,做到知己知彼。另外,朱元璋考虑到军校的管理。他觉得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,赏罚分明。对于学习刻苦、表现优异的学员,要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,激励他们不断进取。而对于违反校规、训练懈怠的学员,则要严惩不贷,以整肃学风,保证军校培养出的都是纪律严明、作风过硬的军事人才。最后,朱元璋想到军校与实战的衔接。他认为不能让学员们只在军校里纸上谈兵。应定期安排他们到前线部队实习,参与实际战斗或军事行动。让他们在实战中检验所学,积累真正的战场经验,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征善战、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。脑海中思索完,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写下。“宋忠,你把这封信交给外面的人,让他们给允熥!”“遵旨!”宋忠接过信件,立马转身离开,不敢有丝毫的耽搁。……在那高高的城头上,朱允炆被绳索紧紧缚住。当听闻朱允熥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后,他先是一愣,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身旁同样被绑着的方孝孺、齐泰、黄子澄,亦是面色复杂,无言以对。过了片刻,方孝孺率先打破沉默,冷哼一声道:“哼,朱允熥这分明是在收买人心,不过是些小把戏罢了。”齐泰也跟着附和:“没错,他这般作为,无非是想让天下人都对他感恩戴德,稳固他那来路不正的皇位。”黄子澄皱着眉头,一脸不屑:“这些手段,看似高明,实则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。”然而,话虽如此,他们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,若是换做自己,确实很难想到如此周全且有效的办法。方孝孺暗自思忖,抚恤伤亡将士、筹备军校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收拢军心民心,更对大明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他一心钻研儒学经典,在治国理政的实务上,竟不如朱允熥这般思虑周全。齐泰与黄子澄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与佩服。朱允炆却依旧满脸怒容,他咬牙切齿地骂道:“他做得越好,我就越恨!”“这本该是我坐的皇位,这些功绩也该是我来建立。”“他不过是个篡位者,凭什么能得到这一切!”他想起自己在位时,虽也一心想要治理好大明,却因种种失误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而如今朱允熥的所作所为,更是让他觉得自己的失败愈发刺眼。在这城头上,朱允炆丝毫看不到朱允熥举措背后对大明江山社稷的深远意义,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怨愤之中,不停地咒骂着朱允熥。……金陵城下,倭国天皇直挺挺地跪在城门口。他的膝盖早已麻木,彻底失去了直觉,身下是一大片凝固的血迹。当听闻倭国人竟对大明将士造成了伤亡时,倭国天皇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诡异的笑容。这笑容中夹杂着扭曲的快意,看到了大明军队受挫,就能让他找回些许作为一国之君的“尊严”。然而,这笑容仅仅维持了片刻。紧接着,他的眼眶中涌出泪水,先是无声地抽泣,随后竟嚎啕大哭起来。他心里比谁都清楚,倭国此举无疑是彻底激怒了大明。以大明的国力和威严,接下来必将对倭国展开更加凶残的报复。在这金陵城下,倭国天皇的哭声回荡在空气中,充满了绝望与无助。他知道,倭国的噩梦,才刚刚开始。但,这一切都是倭国应得的报应!……在倭国,郑和接到旨意后,神色一凛,即刻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。他迅速修书送往李景隆和王景弘处,将陛下的命令以及对清剿倭寇不力的质疑清晰传达。安排妥当后,郑和转身面向麾下将士,目光如炬,大声下令:“从今日起,在倭国对倭寇实施大清洗政策!”“但凡发现有一人反明,其所在全村皆要株连!”“若有主动举报反明倭寇者,重重有赏!”此令一出,将士们迅速行动。一队队士兵奔赴倭国各地。他们在各个村庄、城镇张贴告示,将大清洗政策公之于众。告示上,血红的大字触目惊心,详细说明了株连与举报奖励的具体内容。在一个沿海渔村,士兵们将村民们集中到广场。一位将领站在高处,大声宣读政策:“尔等听好,若有窝藏反明倭寇,或是参与谋反者,一经查实,全村人都别想逃脱!”“但要是有人主动举报,不仅能免罪,还能得到丰厚奖赏,粮食、钱财任你拿!”村民们听后,神色各异,有的面露惊恐,有的则暗自思量。很快,大清洗行动全面展开。士兵们挨家挨户搜查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。一旦发现有反明迹象,整个村子便会被围得水泄不通。有个村子,因一名年轻人参与了倭寇的秘密集会,被士兵查出后,全村男女老少皆被控制。那年轻人吓得瘫倒在地,而其他村民则哭天喊地,后悔没有早发现举报。与此同时,举报者也陆续出现。在一个小镇上,一位商人因举报邻居参与倭寇活动,获得了一大笔钱财和粮食。这一消息传开后,更多人开始留意身边的异常。一时间,倭国上下人心惶惶,反明势力人人自危。郑和希望通过这种铁血手段,彻底震慑住倭国的反明力量,让倭国真正臣服于大明的统治之下。郑和推行的大清洗政策,在倭国百姓中激起了千层浪,引发了各式各样的反应。绝大多数倭国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。“一人反明,全村株连”的严苛条款,让他们时刻提心吊胆。走在村子里,邻里之间眼神交汇都多了几分警惕。在一些小村庄,村民们不敢随意聚集交谈,生怕被人误解为密谋反明。夜晚,家家户户早早紧闭门窗,原本宁静的乡村被一种压抑的死寂笼罩。有位老妇人,听到士兵宣读政策后,吓得整日卧床不起,嘴里不停念叨着祈求平安的话语。她担心家中哪怕有一人不小心说错话、做错事,就会给全家乃至全村带来灭顶之灾。举报有奖的政策,在部分百姓心中种下了矛盾的种子。一方面,一些生活困苦的百姓,被丰厚的奖赏所诱惑。在一个贫困的小镇,有个年轻人为了得到粮食和钱财,暗中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。当发现邻居与可疑人员来往密切后,他毫不犹豫地向大明士兵举报。邻居一家因此被抓走,而他则如愿以偿获得了奖赏。另一方面,许多人内心十分纠结。他们虽知晓举报能获利,可又不忍出卖亲朋好友,在利益与情义之间痛苦挣扎。还有一小部分倭国百姓,选择支持和迎合大明的政策。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明统治下,已经尝到一些甜头的。他们深知大明的强大,明白反抗毫无意义,只有顺从才能继续安稳生活。他们积极配合士兵的搜查工作,还帮忙劝说其他百姓不要参与反明活动,期望能借此获得大明更多的信任和优待。郑和的政策让倭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整个倭国社会在恐惧、矛盾与迎合的复杂氛围中。但,大清洗,大围剿,并不会结束!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,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