盼盼写信过来,家里情况也差不多,她和妹妹要读书,佘回荣负责去各村叫卖,李桂云守着家里的小卖部,遇上喜事和或赶集,李桂云去摆摊,平均下来一天也就能卖出一百二十来支。

    销量少,三轮车也被食品厂那边收回了,佘国荣正找关系买自行车,送的三成损耗比也没了,原本拿货价也得涨,是罗科长打了招呼,让他们得以保持原来的进价。盼盼信中问佘小果怎么办?

    怎么办?佘小果也在想法子。她以后想学计算机,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,那就得烧钱,买电脑,订杂志,都需要钱。佘玲倒比较淡定,边卖冰棒,边找什么是她可以干的,她现在存了两百元钱了,省着点花可以用一年。

    佘小果还没想出头绪,黎琴送了个赚钱的门路给她。原来黎琴的英语差,她的父母想找老师帮她补补,黎琴就推荐了佘小果。

    原本黎琴的父母并不乐意,佘小果也是学生,还是乡下来的,英语好又能好到哪里去,黎琴就说了,“我们英语老师说,黎琴的英语,比她不会差。”

    黎琴的父母这才考虑她。去黎家谈的时候,只有黎琴的爸爸在,黎妈妈是小果要离开时才回来,说生意太忙。

    佘小果灵机一动,问黎妈妈还要不要学徒。

    黎妈妈问小果对方靠不靠谱,她说了,“我丑话说在前头,太笨的不要,太懒的也不要!”

    佘小果把佘玲的情况说了,这年头,想学手艺不是那么容易的,过了师傅这一关,跟着师傅做事,没工钱不说,逢年过节还得给师傅送礼。遇上那小心眼的师傅,学上三年回家,啥活不会,白干三年。

    黎妈妈让佘玲让去试三天,可以的话就留下来学徒。

    至于黎玲跟她学英语,她让黎玲每天去她家,一起做作业顺便补习,每天一小时,她也不用钱,就当顺便梳理自己的知识点。

    黎家父母原本是计划每天给五毛钱,眼看佘小果坚持不要钱,想着从其它地方补偿给她。

    佘玲听佘小果说让她去学缝纫,师傅都帮她找好了,她当即决定不卖冰棒了,冰棒生意越来越差,学缝纫才是长久之计。

    佘小果想到大城市流行的喇叭裤,县城还没看到,她画了图给佘玲,让她合适的机会给师傅。

    果然,佘玲勤劳又机灵,很快获得黎妈妈的赏识,成为黎妈妈的第一个徒弟。她拿出的喇叭裤图纸,黎妈妈做出后,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,是否拥有喇叭裤,成为这个南方小县城时髦的标志。

    这不,曹姐就穿着她新做的喇叭裤上门了,想问佘小果什么时候回云,原来厂长天天吃饭带着剁辣椒去食堂,很多人看到,打听到是她送的,都找她想买。佘小果也正好有事想找曹姐。黎琴来补习的时候,跟她开玩笑,说她英语没她高,但身高碾压她。

    佘小果这才意识到,十六岁,一米五二,确实不高。只是因为身边的女性,小姑,还有她妈妈、余婶、曹姐都不高,她没感受到差距。

    佘小果醍醐灌顶,一脸呆滞的模样,吓得黎琴赶紧跟她道歉,佘小果却向她道谢。

    现在发现还不晚,她还有机会长,故而她想找曹姐,看能不能弄到奶粉。

    曹姐:“真是巧了,不用找,我家就有一袋,准备给豆宝喝的,豆宝喝不惯那个味。也不要你的票,奶粉用完票还花了3块钱,你给我3元就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