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哦。”李婉如拿过书,坐到一旁椅子上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罗寒并没有闲着,拿了一张白纸,默写自己在之前场景里见过的武功秘籍的总要。没办法,当时他根本没在意,再加上手头太多,也不可能一一背下,很多秘籍都是随便看看,能记下总要就已经算很不错了。这其中包括东方世家和黄沙派的武功,还有潜伏在魔教时候接触过的一些魔教武功,以及杂七杂八得到的一些秘籍,大多不是很高级,主要就是为了拓展思路。当然,罗寒写下来也是存了将其改良成本场景可用的武功的心思。毕竟他和玉倾城如今的技能功法不适合李婉如五姐妹,玉倾城虽然已经将曾经学的武功改良全场景通用,但风格总是单一,种类太少。

    李婉如看得很用心,大概一个时辰,才看完这本她早就看过的史书。合上了书,李婉如道:“师公,我看完了,请指教。”

    罗寒抬起头看了一眼,随口道:“如果你是始皇帝,如何做才能改变秦二世而亡的结局?”

    李婉如一愣,没想到罗寒并没有询问书上的知识点,只好努力回忆当时的政局。

    罗寒也不管她,继续做自己的事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说。”

    “秦二世而亡,最主要的原因是始皇帝暴政,积累了太多民怨,使六国百姓心念旧国,一旦雄才伟略的始皇帝驾崩,便没人能镇得住天下的局势。若我是始皇帝,应当减赋税,轻徭役,安抚六国百姓,使之归心。同时着力培养扶苏,力求将一个安稳的帝国交给扶苏。”

    罗寒点头:“不错,幸好你没答少吃丹药多活两年。你的回答考虑到了六国的民心,可见你很重视民心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,罗寒话锋一转:“不过,还是太表面了。你出身李唐皇室,前朝便是二世而崩,有没有对比过和秦的相似之处?”

    李婉如又愣了,她光顾着想秦朝的事,哪里会想到隋朝?

    罗寒道: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然而纵观历史,但凡结束长久分裂的朝代,都难以持久。秦灭六国二世而亡,晋统三国有八王之乱衣冠南渡,隋就不用说了。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吗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婉如不知。”

    “除了你之前提到的民心思旧。其实,更重要的是武力的懈怠,导致中央一旦出现问题,便没有足够的武力来威慑地方。别看秦隋大乱都是起于农民起义,但颠覆秦的是项羽为首的六国贵族,灭掉隋的是……李家为代表的世家军阀。而晋国衰弱,也是起于八王之乱。可以说,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,没有在成事之后仍旧保持碾压级的武力,威慑地方的野心者,一旦后继者无能,无法延续父辈的威望,那些生于乱世的野心家们便会伺机而动。”

    “试想,若大秦百万雄师仍在,项羽即便勇冠三军,江东子弟能够以一当十,又怎能阻挡秦师?隋朝若不是世家门阀强大,又怎么抓住各地起义的机会,将隋朝割裂得四分五裂,以至于杨广可用之兵不过骁果?”

    “其实刘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天下一统之后,各地也是频繁叛乱。不过,刘邦和吕后的聪明之处在于,他们没有让这些不稳定因素集中爆发。诚然,狡兔死走狗烹有些无情,但这就是皇权。刘邦和吕后甚至不惜故意逼反英布等人,为的就是在武力尚存的时候清除后患。等到不稳定的因素清除了,想再颠覆刘家的统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。”

    李婉如张着嘴,听着罗寒这番从未听过的论调,一时难以接受:“可是,天下一统,人心思定,还维持着庞大的武力,岂不是浪费吗?”

    罗寒是坚定的武力派,信奉的是本朝开创者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理论,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。他说道:“我之前就说过,颠覆秦隋的并不是农民起义,而是六国贵族和世家门阀这样的野心家。思定的是百姓,而不是他们。自古以来,就没有农民起义可以成功(华夏古代史上唯一以农民起义出身成功的只有明,不过这是在李世民之后好几百年的事了。),原因很简单,平民没有条件读书,即便有个别有见识的领导者,但本质上还是一群只凭血勇目光短浅的乌合之众,难以和朝廷抗衡。所以他们顶多乱,但成不了事。只要过上几十年,他们就会慢慢接受天子是天命所归的宣传,产生对本朝的归属感,之后只要能过得下去,他们就不会想到造反。”

    罗寒补充说道:“以史鉴今,就以白狮国为例。白狮国起于东都,本是小国,如今疆域千里,是不是和秦灭六国很像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