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年能够给帝国培养多少位中学毕业生?”易星辰又问道。

    “每年西林中学能够给帝国培养一百二十名合格的毕业生。”西林城教育局局长自豪道。

    “才一百二十名合格的毕业生?”易星辰惊讶道,他记得西林地区可是有数十万人口,怎么会有这么少的学生。

    “少?”教育局局长惊愕道。

    “帝国需要大量的人才,进行建设与发展。没有人才,帝国就不能发展。”易星辰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你是不是忽略了西林城之外的国民子弟?”
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臣不敢忽略城外的国民子弟,而是他们不想子弟上学。”西林教育局局长见皇帝质问,慌了神,连忙辩解。

    “因为什么,他们不愿子女入学?”易星辰问道。
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有三个原因。第一个原因是城郊的国民大多数是农民,靠地吃饭,他们认为农民子女读书无用,还不如从小在家学习务农。第二个原因是许多乡村距离城市较远,交通不便,许多儿童上学不便。西林城缺乏经费,也没有办法修建更多的学堂与宿舍。第三个原因,教师人数不足。”教育局长抹了抹汗,他真担心皇帝觉得他没有能力。

    “这些问题,内阁方面有什么措施吗?”易星辰继续问道。他想要知道内阁对于这种情况,有没有什么措施。

    “内阁有一个五年计划,西林城至少扩建两座小学学堂,建立一座国立图书馆,国立图书馆是免费开放阅读的图书馆,任何一名兴华帝国的国民都可以入内读书学习。”教育局局长说道。

    易星辰点点头,他对帝国的财政还是比较了解的。内阁的处理并没有问题。事实上,兴华集团赚取的大多数财富,都用于维持帝国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的温饱,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。内阁仍然坚持在教育方面投入,发展教育,便是已然不错。

    其实,易星辰认为是自己忽视了教育。刚刚立国那会儿,易星辰重视教育,但是重视的程度不如军事,也不如经济。一个新生的国家,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家卫国,需要经济发展,安定民生。

    如今,帝国需要持续发展,就必然加大教育,给国家不断造血。没有新鲜的血液,帝国又怎么能够发展起来?

    易星辰不赞同,每一次工厂缺少工人的时候,都要在蓝水星雇佣工人。少部分工人愿意留在兴华帝国过一辈子,可是还有不少工人的忠诚度有限,赚钱就想要回蓝水星的家乡,需要较长的时间培养,牵扯帝国不少的人力与财力(派军队看守工厂,修建独立设施供蓝水星工人使用。)。

    “好,我知道了,你退下。”易星辰转头看了一眼秘书魏文渊。

    魏文渊点头,表示记录下教育局局长的话。

    易星辰接着询问西林城的农业……

    两个小时之后,西林城官员的汇报结束。

    易星辰整理了一些建议,发送给帝国内阁。

    当然,易星辰并不认为帝国内阁的施政出了问题。他建议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