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只要拼实干就能读上海交大的研究生,这也太诱人了!

    正经八百考研,录取率有百分之一吗?被上海交大录取的几率恐怕都没有万分之一。

    然现在呢?三十几个同事,具备读研资格的不超过三十个,几率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人生难得几回搏?这六个月能够改变人生!

    来自三水市的同志们下定决心,拼了!

    见自己的团队成员一个个满脸潮红,黄瀚暗自佩服!

    由此可见能够做学问、还能够做到这么高位置的都是能琢磨事、又能琢磨人的大才。

    黄瀚用预发奖金的方式调动来自复旦大学、上海交大团队的积极性,人家大领导用学校的知名度给来自三水市的团队画饼。

    顿时把所有人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。

    都不是等闲之辈啊!由此可见提前在中国诞生的电动自行车起点就远高于历史,前途不可想象。

    后世的电动自行车牌子多得数不清,黄瀚都说不好谁最大最强。

    为什么电动自行车没有发展成如家用空调那般,格力、美的两家公司占领了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市场份额?

    此时的黄瀚有了野心,脑子里想的是独家占领百分之五十的电动自行车市场份额。

    专利很重要,此时要不遗余力研发并且大量申请专利,不仅仅是国家专利,还要尽可能多的申请国际专利。

    绕不开独家专利,这得给竞争对手造成巨大的困难?

    诸多专利在手,严格把控质量关,再利用大生产的优越性进行成本倒算,再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。

    小厂没有知名度,他们仿制的电动自行车质量价格都没有优势,如何争夺市场?

    研究方向没有异议,接下来当然是确定项目总负责人。

    黄瀚是出资人还拥有实干型团队,上一次的合作已经体现出他的组织领导能力。

    因此华校长和谢书记力荐他这个大一新生当研发项目副总经理,负责后勤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