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品三国》、《红楼梦》、还是《明朝那些事儿》?

    《品三国》是后世易仲天在《百家讲坛》上对三国那段历史的重新解读,受到众多媒体的追捧,也引发了诸多争议。

    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,沧海横流,英雄辈出,令人神往的时代。

    易仲天把正史、野史、小说、戏剧中的三国放在一起讲,用通俗易通的言语来解构三国历史,的确很精彩。

    但有学者就认为,历史是严肃的,是专业的,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、庸俗化甚至粗俗化,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。

    这也是林子轩需要担心的问题,在民国时代“戏说”历史,需要极大的勇气。

    可以想见,一旦他在复旦大学开讲《品三国》,那些历史系教授一定会跳出来批判他一番,甚至认为他数典忘祖。

    至于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更不能讲了,也是对历史的重新结构。

    林子轩可以用笔名把它们写出来出版成书,看看市场反应,却不能拿到讲台上去讲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课堂是很神圣的地方,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。

    最后,只能选择《红楼梦》了。

    红学可是一门大学问,按照后世的划分,可以分为三个时期。

    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,称为“旧红学”时期。

    从1921年到1954年,称为“新红学”时期。

    1954年批判《红楼梦》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,进入“当代红学”时期。

    其中又分为各种派别,混乱之极。

    大概分为评论派、考证派、索隐派、创作派四大学派。

    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,主要包括题咏、评点、鉴赏、百科、批评、曹学、版本学、本事学、脂学、探佚学等等。

    民国时期,确切的说是1921年是旧红学和新红学的分界点。

    因为在这一年胡拾发表了《红楼梦考证》一书,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,胡拾也成了新红学的开山祖师。